吳柏鋒中醫師の鋒言風語

吳柏鋒中醫師の鋒言風語 吳柏鋒醫師擅長領域包含過敏性疾病、消化道疾病、慢性病、心血管、婦科、兒童生長、過敏、皮膚狀況、傳統針灸、雷射針灸、睡眠障礙、退化性關節炎、腦血管疾病、月經調理、更年期...等

吳柏鋒中醫師專長
.消化道疾病:胃痛、脹氣、食道逆流、便秘、吸收不良
.過敏性疾病: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鼻過敏、氣喘
.月經調理:經痛、經期不定、更年期、青春痘
.心血管疾病:心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併發症
.腦血管疾病:中風後遺症、顱腦損傷、失智症照護
.其它:雷射針灸、睡眠障礙、退化性關節炎、慢性腎臟病、癌症放化療調理、顏面神經麻痺、兒童生長調養、腕隧道綜合症(滑鼠手)、慢性肌腱炎(媽媽手)...等

吳柏鋒中醫師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針灸科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社區健康講座講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住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
彰化基督教醫院西醫部醫師

媒體採訪報導:
不再陷入越抓越癢深淵!季節轉換時中醫調理舒緩皮膚搔癢問題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241735?utm_source=line&utm_medium=heho&utm_campaign=share

把握白露轉涼時節!想要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要選對時間-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239196

更年期到了怎麼辦?面色紅、身體熱、口乾燥 中醫這樣調養「陰虛有火」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239522

個人化辨證施治!肺部、神經、腸胃、關節 4 大類新冠後遺症的中醫解方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239220

自由時報_《健康聚寶盆》失智症前期「針灸」 提升認知功能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535508

新唐人電視台_腦中風後遺症 『快速中醫復健法』 | 談古論今話中醫515
https://youtu.be/KFz2myMBMKg

新唐人電視台_洗腎可以吃中藥嗎 中醫『養腎』有妙招 談古論今話中醫516
https://youtu.be/axvuJwVvc8Y

擁抱科技,讓腦不退休:「在 55~76 歲、無神經學病史的受試者中,研究人員發現「老年或中年成人」使用智慧工具,進行網路搜索,活化了包括前額葉與頂葉在內的決策/推理記憶網絡所以長輩學用智慧手機、上網查資料或用 Google Earth 探索...
09/11/2025

擁抱科技,讓腦不退休:

「在 55~76 歲、無神經學病史的受試者中,研究人員發現「老年或中年成人」使用智慧工具,進行網路搜索,活化了包括前額葉與頂葉在內的決策/推理記憶網絡

所以長輩學用智慧手機、上網查資料或用 Google Earth 探索世界,都能啟動前額葉與頂葉的決策與記憶網絡。

人只要心態年輕,大腦就不會老。健康不只是沒有病,而是先相信自己還能更好。」

維持身心年輕相當重要。醫師黃軒表示,哈佛研究人員曾找來一群70多歲的長者,進入一間「時光屋」,播放著當年的老歌、舊時報紙等,並告知長者已回到20年前,結果5天內他們姿勢挺直、手腳靈活、記憶力增加,連聽力與視....

門診限定🤣 #跟風
03/09/2025

門診限定🤣

#跟風

18/07/2025

科學證實:吃飯時間要和生理時鐘同步,吃得太晚,身體代謝差

我們都習慣把注意力放在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卻很少人注意到,其實吃飯的時間點,也是影響身體代謝與健康的重要關鍵。2025年一篇期刊《eBioMedicine》的研究,再次證實了這個被忽略的事實 - 吃得太晚,身體真的代謝得更差。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我沒吃很多,為什麼血糖還是不好?體重還是悄悄上升?」其實,答案常常藏在我們平常不太注意的細節裡:吃飯時間,和我們的生理時鐘是不是對得上。

身體有它的作息,晚餐吃錯時間,傷的不是胃,是胰島素

這篇來自德國的雙胞胎研究,仔細分析了 92 位雙胞胎的飲食習慣與身體代謝,結果發現,那些習慣把一天主要的熱量拖到比較晚才吃完的人,不只是體重比較容易增加,連胰島素的敏感度都變差,血糖穩定度也比較糟糕。

他們特別用一個指標叫做「卡路里攝取中點」(caloric midpoint, 簡稱 CCM),就是指一天之中,吃到一半熱量時,對應的時間。越晚達到這個時間,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就越差。

換句話說,晚餐越晚吃,或把一天大部分熱量集中到晚上,身體根本還沒準備好,就被硬塞了一堆卡路里。這時候身體的「代謝時鐘」已經開始關燈準備休息了,怎麼可能處理得好?

不是吃了多少,是吃得多晚

如果過去我們都太在意「吃什麼」「吃多少」,這篇研究提醒我們,「什麼時候吃」,其實更重要。

尤其對那些晚睡、晚起的人來說,這條路更危險。研究也發現,睡得晚的人,習慣吃得晚,這樣的循環一旦固定,代謝狀況會越來越差,連腰圍、體脂都不知不覺悄悄上升。

不是說所有人都要逼自己 6 點準時吃飯,而是提醒自己:能不能把主要的熱量往白天挪一點,順著我們自己的生理時鐘,而不是硬要拖到深夜才吃飽?這個概念在國際間叫做「時間營養學」(chrononutrition),簡單說就是,吃飯也要顧時間表。

我們的飲食習慣,其實被「天生設定」了一半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份研究還發現,進食時間也跟基因有關。
單卵雙胞胎的吃飯時間、用餐次數,甚至是第一口、最後一口飯的時間,彼此超級相似。這代表,這些習慣有一半以上,可能是「寫在基因裡的天性」。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人明明知道晚吃不好,還是很難改變。因為這不只是生活習慣,背後藏著天生的身體節奏。
但這不代表改不了,知道了這件事,反而更應該有耐心,也更要懂得用方法慢慢調回來,而不是一直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夠。

健康不是靠卡路里表,是看懂自己的生理節奏

這篇研究想告訴我們一件事:健康,不只是從減糖,更要從找回自己的節奏開始。
與其每天焦慮地算熱量,不如先問問自己:「我有沒有順著自己的節奏吃飯?」「我的身體現在真的需要能量,還是只是習慣在這個時間吃東西?」
如果我們連這個都搞錯了,吃再少都沒有用。

吃飯,不只是為了活著,更是與自己身體的和解。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
也許您聽過這句話:「時間不是敵人,而是健康的助力。」這句話,真的值得我們反覆咀嚼。

參考資料:
Later eating timing in relation to an individual internal clock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affected by genetic factors. eBioMedicine. 2025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biom/article/PIIS2352-3964(25)00181-1/fulltext?rss=yes

Address

302新竹縣竹北市興隆路一段199號
Zhubei
30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吳柏鋒中醫師の鋒言風語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門診諮詢

若有相關醫療保健問題,歡迎前來共同諮詢討論 https://www.tmuh.org.tw/service/regist/60/6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