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2025
[追求的是健康還是社群焦慮]
在我的門診,一部分的人擔心著自己忽然間的食慾下降體重減輕,另一部分的人則為了無法達成內心中的纖細形象而焦慮,身為一個腸胃科專科又把減重當興趣的醫師,每天在這兩種病人交替出現的診間,常常腦子打結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其實我們要知道,身體每天都在改變,情緒、壓力、天氣、溫度、活動量、疾病、食物種類等等,都會造成每天不一樣的狀況,人吃五穀雜糧和雞鴨魚豬牛,本來每天的身體就不會和昨天一樣,甚至這一個月和上一個月常常也是大不相同,就以最近來說,天氣忽然間變冷,活動量下降,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有飲食上的改變,造就不同的身體反映。
今天就先來討論一下,體重下降要怎麼去理解,如何讓自己不焦慮。
「我想瘦」:意圖性減重 — 出於特定動機,主動嘗試控制體重。
「我生病了」:非意圖性體重減輕 — 沒有刻意減重,體重卻不明原因下降,這可能是一種健康警訊。
✅ 第一面:「我想瘦」— 意圖性減重的動機分析
年輕人嘗試減重其實非常普遍。根據美國的國家數據,有高達 37.6% 的 16-19 歲青少年在過去一年中曾試圖減重 。但他們「為什麼」想瘦呢?答案會隨年齡而改變:
1. 青春期(約 10-17 歲):健康是首要考量
在這個階段,動機相對單純且正面。根據大型健康調查 (NHANES),8-15 歲青少年嘗試減重的最常見原因前三名是:
為了更健康 (48.8%)
為了看起來更好看 (35.0%)
為了運動表現更好 (30.5%)
系統性文獻回顧也證實,「改善健康」是這個年齡層最主要的驅動力,特別是在體重超重的青少年中。這種「健康動機」通常會導向較正向的行為,例如第一名的減重方法就是「運動」(83.5%) 。
2. 新興成人期(約 18-25 歲):動機轉向「外觀」與「自我感受」
當進入大學、出社會的「新興成人」階段,減重的動機出現了明顯的轉變。研究顯示,這個族群的動機排名變為:
1.希望自我感覺更好
2.改善外觀
3.健康考量
您發現了嗎?「健康」的排序掉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外觀和自我概念的重視。
📱 當心「外觀焦慮」的陷阱!
雖然追求好看是人之常情,但我們必須警惕這股壓力從何而來。
社群媒體的完美形象: 現代年輕人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社群媒體上 ,接觸到大量經過修飾、不切實際的「理想身材」。
心理機制: 這會引發不斷的「社會比較」,導致用戶「內化」這些不切實際的標準,最終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 。研究甚至證實,只要減少50% 的社群媒體使用時間,就能顯著改善青少年對自己體重與外觀的感受。
風險: 當減重動機是出於「外在壓力」(如避免取笑、追求外貌),反而更容易導向「不健康」的減重方式,例如跳過正餐或挨餓。
⚠️ 第二面:「我生病了」— 非意圖性體重減輕的警訊
如果一個年輕人「並沒有」刻意節食或運動,卻在 6 至 12 個月內,體重下降了 5% 以上(或超過 10 磅/4.5 公斤),這就是醫學上嚴肅的「非意圖性體重減輕」。
這是一個需要立即就醫的「紅色警訊」。在一般成年人中,這可能首先讓人想到癌症,但在年輕族群中,最常見的原因非常不同。
1. 最常見的病因:精神心理因素
根據 2023 年一項針對「因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而就醫的青少年(平均 15.8 歲)所做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
該群體中,有高達 70% 的人一生中曾患有精神科疾病。
這強烈暗示,年輕人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最應優先考慮的,是潛在的心理健康狀況:
飲食失調症 (Eating Disorders): 這是最直接的連結。例如神經性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患者會極度恐懼體重增加,並嚴格限制飲食。飲食失調症是高死亡率的精神疾病,需要積極治療 21。
憂鬱症與焦慮症: 憂鬱、焦慮或強迫症 (OCD) 等情緒問題,常常會導致食慾顯著下降,進而造成體重減輕。
2. 其他常見的醫療原因 (鑑別診斷)
當然,也必須排除其他的器質性疾病,在年輕人中,常見的包括:
甲狀腺功能亢進 (Hyperthyroidism): 俗稱「甲亢」,是內分泌的經典原因,它的典型特徵是「吃得多,體重卻下降」,常伴隨心悸、手抖、怕熱。
新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 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但體重減少。
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 如克隆氏症 (Crohn's) 或潰瘍性結腸炎 (UC)。這些疾病的好發年齡常在青少年晚期,症狀包括慢性腹瀉、腹痛、甚至血便,導致營養吸收不良而體重下降。
老吳醫師給年輕人與家長的衛教提醒
「體重減輕」這個議題,完美地展現了身心的高度連結。
「動機」與「病因」的連結: 令人擔憂的是,第一面(意圖性)的動機,可能正是第二面(非意圖性)病因的來源,社群媒體帶來的外貌壓力,是誘發飲食失調症的已知風險因子。
給「想瘦」的你: 追求健康是好事!請專注於健康動機,例如選擇最棒的減重方法——「運動」,搭配均衡飲食。如果你的動機來自「外貌焦慮」,請試著減少社群媒體的比較,並尋求正面的支持。
給「莫名變瘦」的你: 請立即就醫! 不要以為變瘦都是好事。非刻意的體重下降是一個重要的健康警訊。
Attempts to Lose Weight Among Adolescents Aged 16–19 in ... - CDC,
https://www.cdc.gov/nchs/products/databriefs/db340.htm
Reducing social media us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body image in ..., https://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23/02/social-media-body-image
Unexplained weight loss Causes -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symptoms/unexplained-weight-loss/basics/causes/sym-200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