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

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 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
內視鏡減重專門醫師

馨蕙馨醫院 胃腸肝膽內視鏡中心主任
前高雄長庚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老東家)
前義大大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前東家)
前義大大昌醫院 纖體中心醫師
前義大大昌醫院病房主任

[追求的是健康還是社群焦慮] 在我的門診,一部分的人擔心著自己忽然間的食慾下降體重減輕,另一部分的人則為了無法達成內心中的纖細形象而焦慮,身為一個腸胃科專科又把減重當興趣的醫師,每天在這兩種病人交替出現的診間,常常腦子打結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16/11/2025

[追求的是健康還是社群焦慮]
在我的門診,一部分的人擔心著自己忽然間的食慾下降體重減輕,另一部分的人則為了無法達成內心中的纖細形象而焦慮,身為一個腸胃科專科又把減重當興趣的醫師,每天在這兩種病人交替出現的診間,常常腦子打結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其實我們要知道,身體每天都在改變,情緒、壓力、天氣、溫度、活動量、疾病、食物種類等等,都會造成每天不一樣的狀況,人吃五穀雜糧和雞鴨魚豬牛,本來每天的身體就不會和昨天一樣,甚至這一個月和上一個月常常也是大不相同,就以最近來說,天氣忽然間變冷,活動量下降,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有飲食上的改變,造就不同的身體反映。

今天就先來討論一下,體重下降要怎麼去理解,如何讓自己不焦慮。

「我想瘦」:意圖性減重 — 出於特定動機,主動嘗試控制體重。
「我生病了」:非意圖性體重減輕 — 沒有刻意減重,體重卻不明原因下降,這可能是一種健康警訊。

✅ 第一面:「我想瘦」— 意圖性減重的動機分析

年輕人嘗試減重其實非常普遍。根據美國的國家數據,有高達 37.6% 的 16-19 歲青少年在過去一年中曾試圖減重 。但他們「為什麼」想瘦呢?答案會隨年齡而改變:

1. 青春期(約 10-17 歲):健康是首要考量
在這個階段,動機相對單純且正面。根據大型健康調查 (NHANES),8-15 歲青少年嘗試減重的最常見原因前三名是:
為了更健康 (48.8%)
為了看起來更好看 (35.0%)
為了運動表現更好 (30.5%)
系統性文獻回顧也證實,「改善健康」是這個年齡層最主要的驅動力,特別是在體重超重的青少年中。這種「健康動機」通常會導向較正向的行為,例如第一名的減重方法就是「運動」(83.5%) 。

2. 新興成人期(約 18-25 歲):動機轉向「外觀」與「自我感受」
當進入大學、出社會的「新興成人」階段,減重的動機出現了明顯的轉變。研究顯示,這個族群的動機排名變為:
1.希望自我感覺更好
2.改善外觀
3.健康考量
您發現了嗎?「健康」的排序掉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外觀和自我概念的重視。

📱 當心「外觀焦慮」的陷阱!

雖然追求好看是人之常情,但我們必須警惕這股壓力從何而來。
社群媒體的完美形象: 現代年輕人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社群媒體上 ,接觸到大量經過修飾、不切實際的「理想身材」。
心理機制: 這會引發不斷的「社會比較」,導致用戶「內化」這些不切實際的標準,最終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 。研究甚至證實,只要減少50% 的社群媒體使用時間,就能顯著改善青少年對自己體重與外觀的感受。
風險: 當減重動機是出於「外在壓力」(如避免取笑、追求外貌),反而更容易導向「不健康」的減重方式,例如跳過正餐或挨餓。

⚠️ 第二面:「我生病了」— 非意圖性體重減輕的警訊
如果一個年輕人「並沒有」刻意節食或運動,卻在 6 至 12 個月內,體重下降了 5% 以上(或超過 10 磅/4.5 公斤),這就是醫學上嚴肅的「非意圖性體重減輕」。
這是一個需要立即就醫的「紅色警訊」。在一般成年人中,這可能首先讓人想到癌症,但在年輕族群中,最常見的原因非常不同。

1. 最常見的病因:精神心理因素
根據 2023 年一項針對「因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而就醫的青少年(平均 15.8 歲)所做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
該群體中,有高達 70% 的人一生中曾患有精神科疾病。
這強烈暗示,年輕人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最應優先考慮的,是潛在的心理健康狀況:
飲食失調症 (Eating Disorders): 這是最直接的連結。例如神經性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患者會極度恐懼體重增加,並嚴格限制飲食。飲食失調症是高死亡率的精神疾病,需要積極治療 21。
憂鬱症與焦慮症: 憂鬱、焦慮或強迫症 (OCD) 等情緒問題,常常會導致食慾顯著下降,進而造成體重減輕。

2. 其他常見的醫療原因 (鑑別診斷)
當然,也必須排除其他的器質性疾病,在年輕人中,常見的包括:
甲狀腺功能亢進 (Hyperthyroidism): 俗稱「甲亢」,是內分泌的經典原因,它的典型特徵是「吃得多,體重卻下降」,常伴隨心悸、手抖、怕熱。
新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 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但體重減少。
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 如克隆氏症 (Crohn's) 或潰瘍性結腸炎 (UC)。這些疾病的好發年齡常在青少年晚期,症狀包括慢性腹瀉、腹痛、甚至血便,導致營養吸收不良而體重下降。

老吳醫師給年輕人與家長的衛教提醒

「體重減輕」這個議題,完美地展現了身心的高度連結。
「動機」與「病因」的連結: 令人擔憂的是,第一面(意圖性)的動機,可能正是第二面(非意圖性)病因的來源,社群媒體帶來的外貌壓力,是誘發飲食失調症的已知風險因子。
給「想瘦」的你: 追求健康是好事!請專注於健康動機,例如選擇最棒的減重方法——「運動」,搭配均衡飲食。如果你的動機來自「外貌焦慮」,請試著減少社群媒體的比較,並尋求正面的支持。
給「莫名變瘦」的你: 請立即就醫! 不要以為變瘦都是好事。非刻意的體重下降是一個重要的健康警訊。

Attempts to Lose Weight Among Adolescents Aged 16–19 in ... - CDC,
https://www.cdc.gov/nchs/products/databriefs/db340.htm
Reducing social media us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body image in ..., https://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23/02/social-media-body-image
Unexplained weight loss Causes -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symptoms/unexplained-weight-loss/basics/causes/sym-20050700

[醫師節]今天有個老病人提醒我,「醫師節快樂」其實醫師這個行業算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有生病難過的人,才會有需要我們的角色,我們的成就是建立在病人的難過上,雖然如此,但走出診間的時候,我總是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更健康的身體,「保重喔」是我目送...
12/11/2025

[醫師節]
今天有個老病人提醒我,「醫師節快樂」

其實醫師這個行業算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有生病難過的人,才會有需要我們的角色,我們的成就是建立在病人的難過上,雖然如此,但走出診間的時候,我總是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更健康的身體,「保重喔」是我目送病人離開的口頭禪。

醫師也和一般人一樣,脫下醫師袍,離開白色巨塔後我就是孩子的土地公、太座的豬隊友、爸媽的兒子,以及一個大家族裡的老屁孩,除了工作時全力投入,家人是我這幾年重心所在,畢竟醫師滿街跑,家人只有我。

醫師也是人,跟大家都一樣是血肉之軀,沒有不一樣,謝謝有這個節日紀念一下,我會持續在這條路上扮演好我健康園丁的角色,祝大家都健康快樂。

強者李醫師AKA我同梯戰友建議:1. 台灣目前國中男女皆有公費接種HPV疫苗的補助,建議接種。2. 20歲以下男女若沒有接種過公費,但經濟能力許可,可接種2劑;但經濟能力較差時,至少考慮接種1劑。3. 各大型研究主要針對25歲以前女性做減量...
12/11/2025

強者李醫師AKA我同梯戰友建議:
1. 台灣目前國中男女皆有公費接種HPV疫苗的補助,建議接種。
2. 20歲以下男女若沒有接種過公費,但經濟能力許可,可接種2劑;但經濟能力較差時,至少考慮接種1劑。
3. 各大型研究主要針對25歲以前女性做減量施打,單純25歲以上的研究不多。若25歲以上仍建議打3劑,但經濟能力不足時,有施打任何劑數仍優於沒打疫苗。
4. 除了打疫苗,仍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預防更完整!

天有不測風雲、今天颱風放晴我來上班了☁️
12/11/2025

天有不測風雲、今天颱風放晴
我來上班了☁️

[簡單明瞭]今天受到民生醫院社區部以及李長榮化工邀請,到林園廠區來做衛教,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答一些相關健檢時會遇到的抽血與超音波問題。當密密麻麻的報告中出現紅字,其實不少人會蠻焦慮,當然也有不少人不當一回事,在我們這行,可以把同樣的一件...
11/11/2025

[簡單明瞭]
今天受到民生醫院社區部以及李長榮化工邀請,到林園廠區來做衛教,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答一些相關健檢時會遇到的抽血與超音波問題。

當密密麻麻的報告中出現紅字,其實不少人會蠻焦慮,當然也有不少人不當一回事,在我們這行,可以把同樣的一件事講的讓病人睡不著覺,也可以讓病人開開心心的走出診間,就是看醫師如何表達,讓病人對與身體異常的拿捏與注意度「恰到好處」。

不當一個販賣恐懼與焦慮的醫師

在安全與危險之中取得平衡看診

醫學是一門藝術,這是大學時候課堂上,以及我自己之前在帶學生時最常說的話,最近醫療環境的暴戾之氣很重,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自己講話的智慧,去把困難的事情簡單明瞭的剖析,醫療的目的是保持健康,而不是算計。

今天的演講應該是我最後一次用馨蕙馨醫院的身分出席,還剛好碰到台下的聽眾是粉專的朋友,看來以後演講要多注意一下,不能哈啦太過頭了!

#馨蕙馨倒數十診

各位大家,明天內視鏡請等候人員通知更改時間,門診的話要等明早院方通知📢
11/11/2025

各位大家,明天內視鏡請等候人員通知更改時間,門診的話要等明早院方通知📢

[十一月颱風]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十一月出現颱風,剛剛查了一下,是過去五十八年來首個在十一月登陸台灣的颱風,前一個是1967年的颱風「吉達」(Gilda),那個時候小弟還沒出生....今年七月從西半部登陸的丹娜絲(DANAS)颱風造成台...
09/11/2025

[十一月颱風]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十一月出現颱風,剛剛查了一下,是過去五十八年來首個在十一月登陸台灣的颱風,前一個是1967年的颱風「吉達」(Gilda),那個時候小弟還沒出生....

今年七月從西半部登陸的丹娜絲(DANAS)颱風造成台灣西半部重創,這次也是類似路徑,預計影響高雄最劇的時間大概是週二和週三,希望大家都要做好防颱準備,如果安排在週三下午要做內視鏡的話,可能要密切注意高雄市政府的颱風假相關消息,如果真的月底擠不進去,就只能麻煩大家在十二月初到博田掛號再作安排了。

04/11/2025

[滿格]
無痛內視鏡的排程到我離開馨蕙馨之前都已經滿格,一般內視鏡的排程還有,但也所剩無幾。

如果肚子開過刀,腹脹又很久、便祕很嚴重的病人,要考慮一般內視鏡的話還是可以,但我真的無法保證每一個人的體感都一樣,我就是小心、盡力完成託付,其他的就請多多包涵。

有意更改排程的病人也請見諒,畢竟已經滿到一個極限,在考慮品質與感受度的狀況下,除非有病人因故取消,要不然排程都很難有調整空間。

倒數最後23天。

該是來寫馨蕙馨回顧的時候了~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緣起緣滅]十二月開始,就如大家最近接到通知,我要離開待了四年的馨蕙馨醫院。決定要離開的有點突然,不過也許就是緣份到頭了,我和伙伴們的相處沒有問題,就算在六月時我失去了左右手,我還是很認份的工作,就是心累也想透了。最後選擇要到博田的原因也很...
31/10/2025

[緣起緣滅]
十二月開始,就如大家最近接到通知,我要離開待了四年的馨蕙馨醫院。

決定要離開的有點突然,不過也許就是緣份到頭了,我和伙伴們的相處沒有問題,就算在六月時我失去了左右手,我還是很認份的工作,就是心累也想透了。

最後選擇要到博田的原因也很簡單,裡面有我同梯消化系專科的副院長、有曾經的門診和病房夥伴、共事過的麻醉科醫師,也許現在是他們的低點,也是我心累的低點,不過低點的好處就在於,持續往前走,就會慢慢往上。

感謝過去四年來在馨蕙馨長官們和同事們的照顧。

感謝把我找來的陳義祥副院長,讓我在這四年能花很多時間陪伴家人和孩子長大。
感謝三樓健檢以及一樓門診內視鏡和體檢科的夥伴,容忍我一直突破舒適圈的挑戰。
感謝三位優秀美女麻醉科醫師,總是陪我喇賽,幫我讓病人好好睡著平安醒來。
感謝申報組的大家一直提醒我要記得打出院病歷,然後生出一個又一個以前從來沒再馨蕙馨出現過的申報項目和事前審查。

感謝這四年所有的辛苦、磨練和每次突破舒適圈帶來的成就感,這都是成長的一部分。

接下來最後一個月在馨蕙馨醫院服務,我會繼續戰戰兢兢地完成最後一個月的工作,十二月開始,我們博田醫院見囉。

[大腸鏡息肉切除後發燒] 以往一年大概會有一個在大腸息肉切除後發燒的病人,但這個月我就遇到兩個,令我不禁懷疑這個時間點來的太巧,是懲罰我放假太多天?! 好在病人都是燒了一天吃完抗生素隔天就幾乎沒事,也算是平安下莊,就趁著這次再來統整一次相關...
28/10/2025

[大腸鏡息肉切除後發燒]
以往一年大概會有一個在大腸息肉切除後發燒的病人,但這個月我就遇到兩個,令我不禁懷疑這個時間點來的太巧,是懲罰我放假太多天?! 好在病人都是燒了一天吃完抗生素隔天就幾乎沒事,也算是平安下莊,就趁著這次再來統整一次相關文獻。
Post polypectomy fever(息肉切除後發燒)
Post polypectomy coagulation syndrome(息肉切除後凝血症候群)
Post polypectomy transient bacteremia(息肉切除後短暫菌血症)

以上三個狀況的發生率都不高,一年我大概都會遇到一個,平均文獻也是告訴我們0.07%-1%,無症狀的菌血症大概3-4%。

發燒的發生率大概會比息肉切除後出血的機率高一點點,畢竟現在超過一公分以上的息肉切除健保也有給付三根止血夾(一公分以下沒有給付喔!)

「術後發燒」(Post-polypectomy fever, PPF)是患者在做完大腸鏡最常遇到的警訊之一。術後發燒並非單純的感冒,它可能代表多種不同的情況,包括「術後凝血症候群 (PPCS)」、「短暫性菌血症」,甚至是更嚴重的「腸道穿孔」。

1. 術後凝血症候群 (PPCS)
PPCS(Post-Polypectomy Coagulation Syndrome)
定義: PPCS 並不是指腸道穿孔,它是指在使用電燒(熱圈套)切除瘜肉時,電流產生的熱能「灼傷」了腸道管壁,且此灼傷深度穿透了黏膜層,直達深層的肌肉層,甚至是最外層的漿膜層。
機制: 這是一種**「無菌性」的熱灼傷**(sterile inflammation)。深層的熱傷害引起腸壁發炎,進而刺激到腹膜,導致局部的腹膜炎。
典型症狀(臨床三聯症):
發燒 (Fever)
局部腹痛 (Abdominal Pain)(通常在瘜肉切除位置附近)
白血球升高 (Leukocytosis)

在近年來1公分以下息肉大多使用冷切(cold snare polypectomy)後,其實發生率我個人觀察有明顯下降。

2. 術後短暫性菌血症 (Transient Bacteremia)
定義: 指腸道內的細菌在短時間內經由傷口進入血液循環中。
機制: 這是一種**「感染性」的併發症**
切除瘜肉(無論冷切或熱切)都會造成腸道黏膜屏障的暫時破損,由於腸道中並非無菌環境,相反的大腸是充滿了細菌(如大腸桿菌),這些細菌可能趁機經由黏膜下層的微血管進入血液中,如果在糞便清不乾淨的病人身上,你可以想像傷口泡在裡面的狀況...

這也是我們希望病人要有良好清腸準備的原因!

症狀:
多數無症狀: 在絕大多數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這些短暫進入血液的細菌會被免疫系統迅速清除,患者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症狀。
少數引起發燒: 如果進入血液的細菌量較大,或者患者的免疫力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就可能引發發燒,有時會伴隨畏寒或寒顫。

3.術後發燒 (PPF) 的可能原因:如何區分?
當患者在瘜肉切除術後出現發燒 (PPF) 時,醫師必須鑑別其根本原因,因為這三種情況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

術後凝血症候群 (PPCS):
原因: 熱能灼傷(無菌性發炎)。
關鍵特徵: 發燒且通常伴隨明顯的「局部腹痛」(腹膜刺激症狀)。
處理: 通常是保守治療(禁食、靜脈輸液、抗生素預防二次感染)。

短暫性菌血症 (Bacteremia):
原因: 細菌入血(感染性)。
關鍵特徵: 可能是「單純性發燒」,或伴隨畏寒,但通常「沒有」像 PPCS 那樣明顯的局部腹痛。
處理: 在健康人身上常為自限性(身體自行清除),但醫師仍可能會使用抗生素治療以確保清除感染。

腸道穿孔 (Perforation):
原因: 腸壁破洞,糞便和空氣漏出(嚴重感染)。
關鍵特徵: 這是最嚴重的情況。通常會導致劇烈且持續的「全面性」腹痛、腹部僵硬,並伴隨高燒和敗血症跡象。
處理: 屬於醫療急症,通常需要緊急手術修補。

發作時間點

無論是 PPCS 還是菌血症,症狀通常不會在手術結束後立即發生。
典型發作時間: 最常見於術後 24 至 48 小時內。
可能範圍: 症狀可能在術後 6 小時至 5 天內出現。
注意事項: 由於發作時間可能延遲,患者常常是在出院返家後才開始出現症狀。

哪些情況下風險較高?(高風險因子)
PPCS 的風險因子(與「熱」相關):
瘜肉大小: 越大(尤其是 > 2 公分)的瘜肉,需要越強的電燒能量。
瘜肉型態: 扁平型瘜肉(Sessile)及側向發育型腫瘤(LSTs)的風險較高,因其緊貼腸壁。
瘜肉位置: 右側大腸(盲腸、升結腸)的腸壁較薄,熱能更容易穿透。
手術技術: 使用「熱圈套切除術 (Hot Snare)」是 PPCS 的前提。
短暫性菌血症的風險因子(與「傷口」相關):
操作時間長: 較複雜或較長的切除過程。
大型瘜肉: 移除大型瘜肉會留下較大的黏膜傷口。
患者因素: 清腸準備不佳、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洗腎、肝硬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風險較高。

如何預防?
內視鏡醫師在手術中會盡力預防這些併發症:
預防 PPCS (隔絕熱能):
在熱切除前(通常大於10mm息肉),於瘜肉下方注射生理食鹽水,製造一個「保護性水墊」,吸收熱能,保護深層肌肉層。
冷圈套切除術 (Cold Snare): 對於適合的瘜肉(通常 10mm 以下)改用不通電的冷切除,完全消除 PPCS 的風險。
預防菌血症 (減少感染):
無菌操作: 確保內視鏡與器械的徹底消毒。
預防性抗生素: 對於高風險患者(如有人工心臟瓣膜、免疫極度低下者),可能會在術前給予預防性抗生素(ASGE有一篇專門講這個,專業的夥伴們可以參考)。

重要提醒:
術後發燒是一個重要的警訊。因為 PPCS(熱灼傷)、菌血症(感染)以及腸道穿孔(急症)在初期的症狀可能重疊,患者無法自行區分。
如果在接受大腸鏡瘜肉切除術後數小時或數天內,出現任何不明原因的發燒、畏寒、寒顫、持續性腹痛(尤其是按壓時更痛)、腹部脹氣、或解黑便、血便等情形,還是跑一趟醫院門診或急診,交給專業的來處理吧!

[上腹痛] 越壓越痛的劍突軟骨最近常有病人因為上腹痛走進診間,超音波與胃鏡都已經在外院做完,不過還是會出現一些似有若無的不適,說很痛也不是很痛,說脹也不是脹,不過就是輕鬆不下來,開始懷疑東懷疑西,懷疑自己胰臟長東西、懷疑自己心肌梗塞、懷疑自...
26/10/2025

[上腹痛] 越壓越痛的劍突軟骨
最近常有病人因為上腹痛走進診間,超音波與胃鏡都已經在外院做完,不過還是會出現一些似有若無的不適,說很痛也不是很痛,說脹也不是脹,不過就是輕鬆不下來,開始懷疑東懷疑西,懷疑自己胰臟長東西、懷疑自己心肌梗塞、懷疑自己自律神經失調才會疑神疑鬼。

其實,就只是自己的劍突軟骨被壓到發炎,忍耐一週不要亂壓他,吃點止痛消炎藥物,一週後就甚麼事都沒有了。

今天就趁這個機會來衛教一下,可能會在上腹發生不適的原因吧!

上腹部疼痛(心窩痛)是一個很常見的症狀,除了常見的胃炎、胃潰瘍和胃食道逆流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器官的問題也可能引起此處不適。

上腹部匯集了許多重要器官,因此疼痛的原因非常多樣化,不過在仔細問診與身體理學檢查後就可以排除很多問題,當然啦,腸胃科三寶的超音波、胃鏡與大腸鏡也是我們的診斷武器:

1. 膽囊與膽道系統疾病
膽囊位於肝臟下方,在右上腹,但其疼痛感常常會輻射到上腹部(心窩)或右肩甚至背後。

膽結石 (Gallstones)以及膽囊發炎: 膽囊內的結石,是造成膽囊相關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以我的經驗,絕大多數都在晚上或半夜,吃甚麼胃藥都效果很差,只有止痛消炎藥才能緩減。

膽管炎 (Cholangitis): 膽管發炎或感染,可能伴隨發燒、黃疸(皮膚或眼白變黃)。

2. 胰臟疾病
胰臟位於胃的後方,胰臟發炎或腫瘤引起的疼痛,常被誤認為胃痛,但其疼痛感更為劇烈,且常會「痛到後背」。

急性胰臟炎 (Acute Pancreatitis): 胰臟急速發炎,常由膽結石或酗酒引起,會導致嚴重的上腹部劇痛,並可能延伸至背部。

慢性胰臟炎 (Chronic Pancreatitis): 胰臟長期發炎導致功能受損。

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 早期症狀不明顯,持續性的上腹或背部悶痛是可能的警訊之一。

3. 肝臟疾病
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但如果肝臟腫大、發炎或長腫瘤,導致包膜(Glisson's capsule)受到拉扯,就可能引起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

急性肝炎 (Acute Hepatitis): 如病毒性肝炎(A型、B型、C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炎,可能引起上腹不適、疲倦、黃疸。

肝膿瘍 (Liver Abscess): 通常是悶痛合併數天發燒,如果一開始被診斷為感冒後使用抗生素,就會變成每天低燒,這是因為肝臟內因細菌感染形成膿包,也就是老人家說的金包銀。

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腫瘤長大到一定程度時,可能引起上腹脹痛。

4. 心臟與大血管問題 (需高度警覺的急症)
這是最危險且最容易被誤認為胃痛的類型,可能危及生命。

心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 俗稱「心臟病發」。心臟下壁的心肌梗塞,其疼痛感可能表現為上腹部「灼熱感」或「壓迫感」,而非典型的胸痛,常會伴隨冒冷汗、噁心、呼吸困難。

主動脈剝離 (Aortic Dissection): 主動脈內壁撕裂,會引起如「刀割」般的劇烈胸痛或背痛,疼痛也可能延伸至上腹部。

5. 腸道問題
雖然胃位於上腹部,但其他腸道部位的問題有時也會引起上腹痛。

十二指腸潰瘍 (Duodenal Ulcer): 雖然常與胃潰瘍並提,但其疼痛模式(常在空腹或半夜時疼痛)稍有不同。

腸阻塞 (Bowel Obstruction): 腸道不通,可能引起腹脹、嘔吐和上腹絞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也稱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經胃鏡檢查後無明顯潰瘍或發炎,但患者仍感到上腹疼痛、飽脹感。

6. 其他可能原因
腎臟問題: 如右側的腎結石或腎盂腎炎,疼痛有時會從後腰延伸至上腹部。

肺部問題: 位於下肺葉的肺炎或肋膜炎,因靠近橫膈膜,有時疼痛會反射至上腹部。

帶狀皰疹 (Shingles): 俗稱「皮蛇」。在水泡出現前幾天,病毒沿著神經節發作,可能先表現為單側的上腹部刺痛或灼痛。

上腹部附近的肌肉以及軟骨發炎: 就像一開始說的劍突軟骨發炎,另外也常見肋骨下的肋間軟骨發炎,甚至是劇烈運動後的腹直肌發炎,而這些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診斷。

最後還是叮嚀一下,上腹部痛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要找醫師看一下,不要只請問估狗大神,很多病人估狗後都覺得自己應該是長了壞東西,引起不必要的焦慮,以台灣醫療可近性來說,找個醫師看真的不難阿!

[笑一個]這週忙到今天才有點餘力上來說點甚麼,到今天下午為止,我應該算是把之前出國累積的病人量都還完,從上週一回國後一直到今天下午,沒有一個診是準時下診。剛回國的時候量體重是77公斤,去沖繩照三餐放縱吃,一天三餐加下午茶,最高紀錄一天三次咖...
24/10/2025

[笑一個]
這週忙到今天才有點餘力上來說點甚麼,到今天下午為止,我應該算是把之前出國累積的病人量都還完,從上週一回國後一直到今天下午,沒有一個診是準時下診。

剛回國的時候量體重是77公斤,去沖繩照三餐放縱吃,一天三餐加下午茶,最高紀錄一天三次咖哩飯,回來整整胖了兩公斤,今天下診回到家量體重,竟然看到73.8公斤,果然最好的減重方式就是忙到沒有時間吃飯喝水(錯誤示範)。

回來後醫療的業務量龐大,心理壓力也不小,太座和小孩看到我都覺得我似乎笑容變少,最近蠻多事情在發酵,很多是已經知道的事,看到的時候還是覺得難過,但已經無法帶給我震驚,更多的是惋惜。

昨天晚診時發生了一點事,也讓我最後的一點內心小劇場做了個謝幕,心情似乎也就這樣被打開,雖然仍有點感到可惜,但這就是打工仔仍有一點點堅持才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吧。

---------------------------------------------------------

這週最開心的事情就是週三早上看到的一位大哥回診,原本來的時候是一顆氣球般的肚子,除了喝牛奶之外,所有進食都覺得會淹到喉嚨,對於健康飲食有著堅持,內視鏡都在其他醫療院所做完,但仍然找不到解決的方式,溝通後拿掉了不少藥物,也花了時間調整飲食觀念,原本以為兩次門診後大哥應該是不會回來了,沒想到週三早上,他和太太笑著走進來,原本像氣球的肚子消了許多,似乎也吃得下東西了,如果沒意外,應該是可以從手中畢業了。

這樣的成就感,比做了幾百隻內視鏡、完成困難的特殊內視鏡治療或者是薪水的高低都還令人開心,病人發自內心的笑容,療癒了最近快被壓垮的我,謝謝。

Address

明誠二路541號, Zuoying District
Zuoying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541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17:00
Tuesday 08:00 - 21:00
Wednesday 08:00 - 15:00
Thursday 08:30 - 17:00
Friday 08:30 - 12:00
Saturday 08:00 - 12: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