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a Zebra Chen

Mama Zebra Chen 嗨,我是Winnie,我是一位護理師也是一位二寶媽。邀請你跟我一起減脂瘦身,打造健康富足的生活吧!
Hi, I'm Winnie. Message me to learn more how to change your life by taking a simple action!

要健康瘦不要挨餓喔
10/29/2025

要健康瘦不要挨餓喔

Real story真實分享
10/28/2025

Real story真實分享

真實分享real story
10/28/2025

真實分享real story

真實分享
10/26/2025

真實分享

瘦瘦針等快速瘦身的方法真的很吸引人但是健康/瘦身真的不是靠硬撐和強制而是每日溫柔堅持的執行健康小習慣讓身體細胞的記憶慢慢改寫成健康模式如此長久融合於生活中才能真正變健康。偶而的聚餐,節日的歡聚都不需要擔心只要每日做好排毒(像刷牙洗臉一樣)不...
10/26/2025

瘦瘦針等快速瘦身的方法真的很吸引人
但是健康/瘦身真的不是靠硬撐和強制
而是每日溫柔堅持的執行健康小習慣
讓身體細胞的記憶慢慢改寫成健康模式
如此長久融合於生活中才能真正變健康。
偶而的聚餐,節日的歡聚都不需要擔心
只要每日做好排毒(像刷牙洗臉一樣)
不靠藥物,你也可以擁有健康。

分子記憶 - 身體會記得受過的傷

有時會遇到這樣的疑問 :「醫師, 我明明改掉壞習慣了, 為什麼身體還是沒改善?」
也有病人苦笑著對我說: 「好不容易瘦下來, 一恢復正常吃又胖更快。」

其實, 這些不是身體故意唱反調, 而是身體真的「記得」。
2025年發表在期刊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的一篇綜論說明了這情況 : 我們的細胞會留下經驗痕跡, 這種現象叫做「分子記憶」 (molecular memory)。
這個概念讓許多過去解釋不了的健康現象, 終於有了科學答案。

原來不只大腦有記憶, 全身細胞都會記得

過去我們只談「大腦記憶」, 但最新研究發現, 許多身體系統都有記憶能力。
細胞曾經受過的刺激, 不管是壓力、病毒、營養、運動、藥物, 都會以蛋白質修飾、RNA表現或DNA甲基化的方式被儲存下來, 成為未來生理反應的參考。
換句話說, 身體是在「憑過往經驗反應」, 而不是每次都從零開始。

您一定也看過身邊熟悉的例子:
曾經運動過的人, 停練後再開始, 肌肉恢復得比第一次快, 因為肌肉有記憶。
有人從小腸胃炎後, 長大腸胃變敏感, 是因為腸道記得那次受傷。
減肥後一放鬆就復胖, 不是沒自制力, 而是脂肪細胞還留著「胖的記憶」。
聽起來令人有點無奈, 但請先別擔心, 因為這同時也帶來希望。

當細胞記錯時, 病就形成了

分子記憶有好有壞, 就像我們人生中有美好回憶, 也有創傷。細胞若記住的是「錯誤模式」, 就可能變成疾病的源頭。

糖尿病患者血糖恢復正常後, 血管傷害仍持續, 這叫做代謝記憶。
病毒明明退了, 卻留下長期疲倦、腦霧, 這叫做免疫的壞記憶。
癌細胞會越變越聰明、越來越會躲避治療, 也是一種惡性記憶迴路。
身體不是壞, 而是「記錯」了。

但好消息是: 記憶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給您的建議 - 我們能訓練細胞記住健康

身體會記憶, 所以我們的目標不該是與身體對抗, 而是教它重新學習。而重建身體記憶, 不需要激烈, 反而需要溫柔和一致。

每天給身體一點點正向刺激, 就像替細胞寫新的程式:
每天10到20分鐘的活動, 比週末一次兩小時效果更好, 因為身體會記住「我們是會動的」。

早餐固定吃蛋白質配蔬果纖維, 幾週後代謝就會開始認為「我們是穩定供能的人」。

每天花5分鐘慢呼吸或靜心, 是在教身體「可以放鬆」, 而不是維持警戒。
這些不需要完美, 也不需要一次做很多, 但需要重複。因為「重複」才會變成記憶。

您會發現, 當身體慢慢記住美好的生活模式, 症狀真的會跟著鬆動。
我看過很多病人, 三個月、半年後再回來, 我會由衷地為他開心, 因為他的細胞真的「記住新的健康版本」了。

健康不是靠硬撐, 是靠重新記住幸福的方式

如果大腦的記憶塑造了我們的人生, 那身體的分子記憶, 正在悄悄塑造我們的健康命運。
而我們能做的, 是用溫柔而堅定的小改變, 幫身體寫入新的生活程式。
我想送您一句話: 健康不是控制, 而是陪身體重新學習, 並記住對的事。

參考資料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olecular network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291X25015219

真實案例分享
10/26/2025

真實案例分享

09/21/2025

塑膠微粒傷肝不是命中注定 - 最新研究揭露保護的方法

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塑膠,從外帶咖啡杯、寶特瓶到各種食品包裝,塑膠早就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科學界的證據越來越多,確定這些看不見的小塑膠微粒真的會在體內累積,對健康帶來長期影響,其中肝臟更是首當其衝。那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才能減少這些塑膠微粒對身體的威脅呢?好消息是,最新的國際研究已經提出了幾個有科學根據的防護方法,讓我們有機會主動守護自己。

當塑膠便利變成肝臟負擔

塑膠帶來生活上的方便,卻也悄悄以微粒的形式回到我們體內。這些小顆粒會透過飲水、空氣和食物鏈進入人體,研究甚至在人體肝臟組織中找到4到30微米的塑膠微粒,而且在肝硬化病人的肝臟裡數量更多。它們會引發氧化壓力、產生過多活性氧、刺激發炎反應,還會干擾脂肪的代謝。長期下來,可能演變成代謝型脂肪肝、肝纖維化,甚至增加肝癌的風險。

抗氧化是第一道防線

令人振奮的是,動物實驗已經發現幾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幫忙減輕塑膠微粒對肝臟的傷害。像是番茄紅素(Lycopene)和藻類萃取物,在魚類的研究中能有效降低肝臟的氧化壓力,改善肝細胞的組織病變,讓受損的細胞有更好的修復環境。

研究也發現,褪黑激素不只是幫助睡眠,還能降低塑膠微粒引起的肝細胞氧化壓力和線粒體損傷,對急性暴露特別有保護效果。而乳薊素(Silymarin)在哺乳動物的實驗中表現更是亮眼,能降低血液中的肝指數(AST、ALT)、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還能減少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的生成,顯示它同時具備抗氧化和降血脂的雙重功效。

腸道是第二道防線

肝臟和腸道有一條密不可分的「腸肝軸」。研究指出,益生菌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以及其他乳酸菌,可以加強腸道屏障、維持腸道菌相平衡,減少塑膠微粒滲透腸道和引發發炎,間接保護肝臟。雖然益生菌的效果需要時間累積,但在長期暴露的情況下,持續補充可能是穩定防禦的重要策略。

治療策略各有優缺點

不同的干預方法適合的情況也不一樣。番茄紅素和褪黑激素對急性氧化壓力有比較快的保護效果,但還需要更多人體臨床驗證。乳薊素兼具抗氧化與降血脂的功能,適合急性和慢性暴露下的綜合防護,但對調節發炎路徑的效果稍弱。益生菌則是長期預防的好幫手,但必須持續補充才看得到成效。研究者提醒,任何單一策略都不應取代「減少塑膠接觸」這個根本措施。

生活中的實踐

給大家兩個簡單又實用的提醒:
第一,多吃天然抗氧化食物,像番茄、莓果、葡萄、深綠色蔬菜,這些在市場或超市都很容易買到,能幫身體提升防護力。

第二,維持腸道健康,補充益生菌並多吃富含膳食纖維與益生元的食物,不只保護腸胃,還能幫忙減少塑膠微粒對肝臟的傷害。
這些都是今天就能開始的小習慣,長期累積下來力量很大。

參考資料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25). Emerging threat of environmental microplastic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hepatic metabolic dysregulation and hepatocellular damage.
https://www.spandidos-publications.com/10.3892/ijmm.2025.5584

Address

Los Angeles, CA
90701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Mama Zebra Che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Mama Zebra Chen: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