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境中醫診所

照境中醫診所 內科雜症,酸麻痹痛,家傳轉骨,極細眼針 兒少發育,婦科胎產

很多男性在攝護腺癌術後,會遇到一個尷尬又煩惱的問題:尿失禁。這不只影響生活品質,也對心理造成不小的負擔。不過最近《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篇研究,帶來了一點新希望。研究主要測試了安全、非侵入性的電針治療。這邊簡單劃重點:-...
04/11/2025

很多男性在攝護腺癌術後,會遇到一個尷尬又煩惱的問題:尿失禁。
這不只影響生活品質,也對心理造成不小的負擔。

不過最近《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篇研究,帶來了一點新希望。
研究主要測試了安全、非侵入性的電針治療。
這邊簡單劃重點:
-
▍效果超乎預期:排尿控制恢復率高了一倍
研究的重點很清楚:經過六週治療,接受電針的這組,排尿控制恢復率達到 43.6%,而對照組(接受假的電針刺激)只有 21.8%。
-
▍更快找回正常生活
雖然很多患者最終會自然恢復(可能要等半年到一年),但這份研究發現,電針能顯著「縮短」這個等待期。
能夠提早幾週、甚至幾個月擺脫漏尿,對剛開完刀的患者來說,心理壓力會小很多。
-
▍怎麼辦到的?電針如何「喚醒」神經?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神經調控」。治療時會刺激特定的穴位,這些穴位與控制排尿的薦神經(S2 - S4)有關,目的在強化括約肌和骨盆底肌。

研究還發現一個亮點:如果患者做的是「保留神經」的手術,電針的好處最明顯。

這更證實了「神經調控」的理論:
電針可能「重新活化」那些被手術影響、但還保留下來的神經。
-
▍安全嗎?研究證實:風險極低
這點讓人放心:電針治療非常安全。
數據顯示,副作用的發生率極低(50人中只有2起輕微的針刺疼痛或瘀傷)。
-
▍研究可信度如何?
這是一次「隨機臨床試驗」(RCT),是評估療效的高標準。
它設計了「偽刺激組」。這組人經歷了所有流程,但用的是特製的「鈍頭針」(只碰皮膚不刺入),而且位置也偏離穴位。

這樣做的好處是較能排除「安慰劑效應」,確保我們看到的療效,是真的來自電針,而不只是「我覺得我接受了治療」的心理預期。
-
▍研究的侷限性
最主要的侷限在於「單中心設計」。表示這項結果是否能「普遍適用」於其他醫院或族群,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驗證。
-
▍文獻來源
Niu, J., Wang, Y., Wang, Y., Shi, J., Liang, J., Zhao, X., Xu, T., Guo, H., & Qiu, X. (2025). Electroacupuncture in patients with early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ork Open, 8(9), e2534491.
-
▍整理編譯
陳逸修 中醫師

30多歲男性桌球愛好者肩膀累積了不少傷勢據他描述曾被下過的診斷有:關節唇破裂、旋轉肌袖撕裂、肩關節囊炎/沾黏等等所以肩膀長期不適常伴隨頸背手臂的緊繃痠痛這次同樣在某次打球後發生症狀是持續的疼痛肩屈曲與水平外展時疼痛加重由於疼痛範圍大加上還有...
28/10/2025

30多歲男性
桌球愛好者
肩膀累積了不少傷勢
據他描述曾被下過的診斷有:
關節唇破裂、旋轉肌袖撕裂、肩關節囊炎/沾黏等等
所以肩膀長期不適
常伴隨頸背手臂的緊繃痠痛

這次同樣在某次打球後發生
症狀是持續的疼痛
肩屈曲與水平外展時疼痛加重

由於疼痛範圍大
加上還有持續訓練、比賽的需求
決定用浮針加快治療效率

既然用上浮針,我就有點野心
想一針把棘下肌、小圓肌、甚至三角肌都處理到
所以選擇在棘下肌的部位進針
針尖朝向肩胛骨外側緣、小圓肌的方向進行掃散與再灌注
再用針灸處理棘上肌、三角肌、二頭肌還有前臂伸腕肌群

治療後他隔了幾週再回診
「覺得自己的肩膀從來沒有這麼好過」

再來就是繼續針灸維持療效
希望能讓他順利完成比賽



複習一下浮針的特色
「淺層治療安全性佳、效果快速明顯、處理範圍大、進針數量少」
特別適合處理大範圍的肌肉筋膜症狀

【吃對了,助你維持好心情!】想靠飲食改善焦慮憂鬱,卻不知從何下手?不用擔心,這裡直接幫你畫好重點,都是有研究證實,能幫助穩定情緒的大方向。▋ 想為心情加分,可以多試試這些食物-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豆類。-魚肉海鮮(特別是富含Omeg...
21/10/2025

【吃對了,助你維持好心情!】

想靠飲食改善焦慮憂鬱,卻不知從何下手?
不用擔心,這裡直接幫你畫好重點,
都是有研究證實,能幫助穩定情緒的大方向。

▋ 想為心情加分,可以多試試這些食物
-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豆類。
-魚肉海鮮(特別是富含Omega-3的)、雞蛋和家禽。
-還有堅果、種子類等健康的好夥伴。

▋ 想遠離情緒地雷,請少碰這些東西
-香腸、火腿這類的加工肉品。
-含糖飲料、甜點、白麵包等精緻澱粉與糖。
-油炸速食要少吃,紅肉也要適量就好。

▋ 最後小提醒
「地中海飲食」雖然很棒,但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比如體質偏寒、腸胃較弱的朋友,
吃太多生菜沙拉,反而可能加重身體負擔。

這時候,透過「烹煮」來調整食物的特性,
或是在料理時加點薑、蔥等溫性辛香料,
就是一種更個人化的中醫智慧!

▋ 最後的最後
心理疾病的成因是多樣而複雜的,
飲食僅是其中的一個面向,
不應將個人的飲食選擇與心理狀態直接掛鉤,
也不建議僅依賴保健食品來預防心理問題。

如有心理困擾,請記得向外求助,
不管是中醫西醫或心理諮商,都能提供幫助。

10/24(五)~10/25(六)休息兩日
18/10/2025

10/24(五)~10/25(六)休息兩日

「醫師,我最近壓力很大、很煩躁,是不是火氣大?」這是我在診間,經常聽到的問題。其實中醫講了幾千年的「火氣」或「濕熱」,跟現代醫學提到的「慢性低度發炎」,是類似的一件事。不健康的飲食,比如愛吃油炸、甜食,會在體內堆積出「濕熱」。而壓力大、情緒...
14/10/2025

「醫師,我最近壓力很大、很煩躁,是不是火氣大?」

這是我在診間,經常聽到的問題。

其實中醫講了幾千年的「火氣」或「濕熱」,
跟現代醫學提到的「慢性低度發炎」,
是類似的一件事。

不健康的飲食,比如愛吃油炸、甜食,
會在體內堆積出「濕熱」。

而壓力大、情緒不順暢,
則會悶出「鬱火」。

這些體內的「火」,
都可能是點燃憂鬱、焦慮的燃料。



針對這類痰熱導致的情緒或睡眠困擾,
臨床上常使用溫涼並用的溫膽湯,

特別適用在心神紛亂、敏感易驚的半夏痰濕證族群。

此外溫膽湯也有「心靈的橡皮擦」之稱,

能處理創傷後壓力症群帶來的鬱火或痰熱症狀。



有趣的是,老祖宗的智慧早就發現了。

中醫經典《內經》說「胃不和則臥不安」,
意思就是消化系統一亂,睡眠跟情緒就不會安穩。

這幾乎可以說是「腦-腸軸線」的古代版本。



中醫的看法不只是頭痛醫頭,
而是看全身的平衡。

當我們把脾胃顧好、把體內的火氣清掉,
情緒的穩定,自然就水到渠成。

【你的心情,可能是腸道在決定?】總覺得焦慮、煩躁,揮之不去嗎?有沒有想過,問題可能不只在大腦,而是你的「腸道」?我們的腸道和大腦之間,其實有一條熱線電話,也就是所謂的「腦-腸軸線」。而腸道裡的菌群生態好不好,會直接影響這通電話的品質。如果常...
07/10/2025

【你的心情,可能是腸道在決定?】

總覺得焦慮、煩躁,揮之不去嗎?

有沒有想過,問題可能不只在大腦,
而是你的「腸道」?

我們的腸道和大腦之間,
其實有一條熱線電話,也就是所謂的「腦-腸軸線」。

而腸道裡的菌群生態好不好,
會直接影響這通電話的品質。

如果常吃高油、高糖的食物,
就好像在腸道裡養了一群「壞房客」。

這些壞菌會破壞腸道環境,引起身體的慢性發炎,
這個發炎訊號,就會順著熱線傳到大腦,影響情緒。

這就是為什麼,吃甜食的當下很開心,
但長期下來,情緒反而容易不穩定。

另外,血糖的劇烈波動,
也會讓你的情緒跟著坐上雲霄飛車。

因為血糖起伏會干擾壓力荷爾蒙,
而這些荷爾蒙正好就管著我們的焦慮和煩躁感。

下一餐,試著為你的腸道「好房客」加點菜吧!

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
就是這些益生菌最愛的食物。

最近來了位16歲的高中弟弟,他的右膝內側老是在運動時痠痛緊繃。他說那種痛不只是跑跳的時候才來,連走路、腳踩地的震動都會讓膝蓋不舒服。他看過骨科和復健科都說沒事,吃了肌肉鬆弛劑跟止痛藥有用,但一停藥就打回原形。我幫他檢查,膝蓋和髖關節的活動度...
30/09/2025

最近來了位16歲的高中弟弟,
他的右膝內側老是在運動時痠痛緊繃。

他說那種痛不只是跑跳的時候才來,
連走路、腳踩地的震動都會讓膝蓋不舒服。

他看過骨科和復健科都說沒事,
吃了肌肉鬆弛劑跟止痛藥有用,
但一停藥就打回原形。

我幫他檢查,膝蓋和髖關節的活動度都沒問題。

不過,右膝外側的張力明顯比左邊緊,
連帶讓髕骨也往外側偏了。

奇怪的是大腿肌肉壓下去不太痛,
但從大腿、小腿一路到腳踝,
整條外側的肌肉摸起來都是緊繃的。

最明顯的是他平躺放鬆時,
右腳踝會不自覺地往內翻。

這就說明身體的肌肉張力,
已經悄悄改變了他的姿勢。

再細問下去,才找到問題的根源。

他站著的時候重心總習慣放右腳,
有時候右腳踝還會微微內翻。

一天兩天沒感覺,但久了之後,
右腳外側的肌肉就越來越緊,內側相對無力。

一開始運動還好,肌肉還撐得住,
但運動到一半累了、沒力了,
膝蓋的不舒服就跑出來了。

治療上,我先把他因重心不平衡歪掉的骨盆調回來,
再用針灸放鬆緊繃的外側肌肉,
同時活化內側比較弱的肌群。

最重要的還是提醒他,
平常站著就要注意重心和腳踝的位置。

也教了他幾個動作,回家可以自己練大腿內側。

才治療了幾次,他就很高興地說,
打球時膝蓋已經不會痛了。

只剩彎伸到底的時候還有一點點緊。

繼續治療和訓練,
那種緊繃感也慢慢不見了。

療程結束後,他再躺下時,
右腳踝已經能自然地擺正,
外側的緊繃感也沒了。

現在他不只可以開心打球,
連跑完學校的1200公尺測驗,
都完全沒有不舒服。



膝蓋痛,
問題不一定都在膝蓋本身。

膝蓋本身是個「承上啟下」的樞紐,
它的穩定度跟上面的腰、髖、還有下面的腳踝都有關係。

如果只盯著膝蓋的痛點處理,
卻沒看到整個動作鍊的問題,
那疼痛就很容易一直回來。

10/6週一 中秋,全院休診一日10/10週五~10/11週六,國慶連假,全院休診兩日
30/09/2025

10/6週一 中秋,全院休診一日
10/10週五~10/11週六,國慶連假,全院休診兩日

25/09/2025
【長輩常常腰痠背痛?醫學研究:針灸安全又管用!】最近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發表了一篇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針對針灸治療 65 歲以上族群的慢性下背痛結果蠻值得我們參考簡單說結論:比起單純接受常規治療有搭配針灸的長輩們生活...
23/09/2025

【長輩常常腰痠背痛?醫學研究:針灸安全又管用!】

最近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
發表了一篇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
針對針灸治療 65 歲以上族群的慢性下背痛
結果蠻值得我們參考

簡單說結論:
比起單純接受常規治療
有搭配針灸的長輩們
生活品質改善更多

持續治療半年後
針灸組有將近 44% 的人覺得「非常有感」
這個比例在常規治療組只有 29% 左右
代表針灸確實帶來了實質的幫助

而且過程很安全,這點對長輩來說特別重要
研究裡,針灸並沒有增加什麼嚴重的風險
大部分人頂多是針的地方有點痠痠的而已
對怕痛或擔心副作用的長輩來說,是個好消息

當然,任何研究都有需要聊清楚的地方
這次的研究是跟「常規治療」比
所以沒辦法完全排除掉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劑效應
這點是客觀上要了解的

儘管如此
這篇研究仍然替「針灸處理長者下背痛」這件事
增加了一份很有力的證據
針灸是個經得起考驗,而且風險很低的選項

如果你或家裡的長輩也正被下背痛困擾
可以找位信賴的中醫師聊聊
說不定針灸能成為你們恢復生活品質的助力

|文獻來源|
DeBar, L. L., Wellman, R. D., Justice, M., Avins, A. L., Beyrouty, M., Eng, C. M., Herman, P. M., Nielsen, A., Pressman, A., Stone, K. L., T***s, R. Y., & Cook, A. J. (2025).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ork Open, 8(9), e2531348.

▋ 「骨齡」是什麼?有時候,如果擔心孩子的成長進度,醫生會建議去照個「骨齡」。這其實是照一張手掌的X光,輻射量非常低,由專業的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來判斷骨骼的成熟度,看看孩子的成長進展。不少爸媽一聽到「骨齡超前」,就嚇得以為是性早熟。先別急著...
16/09/2025

▋ 「骨齡」是什麼?
有時候,如果擔心孩子的成長進度,醫生會建議去照個「骨齡」。
這其實是照一張手掌的X光,輻射量非常低,
由專業的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來判斷骨骼的成熟度,看看孩子的成長進展。

不少爸媽一聽到「骨齡超前」,就嚇得以為是性早熟。
先別急著焦慮!骨齡只是其中一項參考指標。
如果孩子的第二性徵(如乳房、喉結)還沒出現,
或是身高長高的速度跟骨齡的表現是相符的,
那大多只是青春期的正常變化,持續追蹤觀察就好。

▋ 打好基本功,比什麼藥方都有效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再好的調理,也需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配合。
下面這幾件事,是幫孩子長高絕對不能少的:

1. 睡眠是第一大事: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是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所以最好讓孩子10點上床、11點前熟睡,千萬別熬夜。

2. 讓身體動起來:多做一些能刺激生長板的運動,像每天跳繩50到100下就是個簡單又有效的好方法。

3. 吃對東西很重要:雞蛋、牛奶、豆腐、海鮮這些富含蛋白質、鈣質和鋅的食物要均衡攝取。特別提醒,18歲前的孩子千萬不要過度節食,太瘦反而會影響骨骼和發育。

關心孩子的身高,不是單純買補品給他吃就好。
抓準發育的時機,
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與個人化調理,
並搭配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和均衡營養,
才是陪伴他們健康長高、順利長大的最好方式。

時節進到白露漸漸來到秋天這個傳統轉骨的時節看著孩子漸漸長大,很多人心裡總會默默擔心:「他跟同學比起來會不會太矮?一年到底要長幾公分才算跟得上進度?」尤其到了青春期,這種焦慮更是常常上演。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煩惱,我們先來聊聊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機...
09/09/2025

時節進到白露
漸漸來到秋天這個傳統轉骨的時節

看著孩子漸漸長大,很多人心裡總會默默擔心:
「他跟同學比起來會不會太矮?一年到底要長幾公分才算跟得上進度?」
尤其到了青春期,這種焦慮更是常常上演。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煩惱,我們先來聊聊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機」。

▋ 抓對時機,比什麼都重要
想幫助孩子順利「轉骨」,關鍵在於時機。
一般來說,女孩子的快速成長期大概在10到12歲,當乳暈或乳頭開始發育時,就是最好的提醒;
男孩子則稍晚一些,大約12到14歲,當他們開始變聲、出現喉結時,就代表身體要開始抽高了。

這裡要特別提醒一點,很多家長有個迷思,以為等女兒月經來了才需要轉骨,其實那時候身高成長的高峰期通常已經過了,就有點太晚了!

▋ 「轉骨方」其實是在「調體質」】
一聽到轉骨,大家可能馬上想到要「吃補」,但中醫的觀念不是猛吃補品就好。
真正的轉骨方,重點在於「調整體質」,要配合每個孩子獨特的發育節奏。

簡單來說,調理的方向男女有別:
- 男孩會著重在補養腎氣,幫助骨骼好好發育。
- 女孩則偏重補氣養血,讓氣血循環順暢,未來月經也能更調和。

同時,專業的中醫師還會幫忙處理孩子的脾胃吸收、過敏或胃口不好的問題,因為能好好吸收營養,才是長高的根本。也因為是個人化的調理,所以千萬別在孩子的第二性徵出現前就亂補,否則可能揠苗助長,反而引發性早熟。

Address

文德路101巷1弄1號1樓
Neihu District
11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照境中醫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