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2025
林伯欣醫師的學術著作已於2025/10/1由東大圖書出版「修訂二版」,謝謝三民書局長年支持學術斯文的美意。
【修訂二版序】
〈雜病的世界,我們需要經典〉
這個世界快速變動的樣貌,猶如臨床所見疾病的多元型態。時代的演進帶來觀點與論述的修整、流變與擴展,科技的革命與翻新也為人類生活所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這些舒適與進步,並沒有為生命健康帶來同步成長。對醫者而言,臨床上所見卻是更多複雜奇特樣貌的身心交錯失衡同步出現,想以過往各種相對單純簡單的臆測與鑑別診斷為病患做診治的決定,已屬難得。取而代之的是長期醞釀、多種病因、及繁瑣病機共同組合而成的雜病世界,並已快速成為近十年來中醫師臨床執業的普遍日常。
從世界衛生組織(WHO) 的官網中可以看到,近十年來世界上重要的公衛事件里程碑涉獵甚廣:如人口政策、各類傳染病及後遺症防治、健康永續發展、藥物議題、地域性疾病治療、婦幼青少年健康、地球村概念下的衛生健康合作議題等。當然,也包括2019 年底開始的Covid 19 全球大流行事件,而這應該也是上述記錄中十年來唯一有大量中醫藥專業介入、且對損害控制確實有所助益的世界級醫療大事。
古典中醫學究竟是否還適合現代人所需?歷代經典與各類文本又當如何親近、取捨、轉譯、順利實用於當代?這應該是胸懷抱負的現代中醫師最困擾、但也最渴望獲得答案的問題。臺灣社會在Covid 19 事件中,透過世界一流的防疫措施與綿密的基層醫療網,得以有效控制疫情傳播;中醫藥專業的實際參與,除了協助防止疫情蔓延、讓病患縮短復原時間及減少各類後遺症之外,也成為安定人心的重要力量之一。古典中醫學「以古鑑今、與時俱進」的特質在這次事件中公開被檢驗,也成功證明其理論與技術並非是無法再現與缺乏證據的鄉野傳說。
身心雜病蔓延的世界,需要經典給予指引與啟發。古典中醫的基石在經典,無論是循跡運用、還是突破創新,莫不以此為起點。研讀經典的目的,在於累積前人知識經驗,並從中熟悉各類原則、規範、條件、與操作型定義;當掌握各種論述分別得以成立的條件時,古典中醫學從理論到實踐,即成為有法可據、有跡可尋的道理。掌握了方法學,中醫才能脫離「以經驗對號入座與碰運氣」的偏差印象,得以靈活變化應用在各種複雜繁瑣的生命現象中。古典中醫學的理論並非用來鎖定臨床實做的唯一標準答案,也不為了提供特定的僵化治療方式,而是透過增加醫者腦中資料庫與臨床思維的背景知識,得以於臨診中協助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越是亂無章法的待解病證,越需要細膩多元的診治能力;越是繁複難解的臨床議題,越需要累積與熟悉歷代重要的典籍文本。正如日本江戶時代醫家內藤希哲主張「五經一貫」的論述,《明堂經》、《內經》、《難經》、《本草經》、及《金匱玉函經》乃醫之五經,當需熟讀精思,以得醫道一貫之本旨,再讀歷朝諸書及臨病診治時,心中自能瞭瞭如辨水火、得其十全之功。「離開臨床無醫學」,古典中醫學於文化、學術、思想、技術的傳承與起用並非單靠文獻的保存與整理,還需要將其實踐於人。然而現代潮流趨勢與研究思維的時代性隔閡迫使許多原有精華淪為「古為常識、今成無稽」的局面,實在可惜。義和團式的鼓吹或排斥中醫經典、兩極化的成見都將讓現代人一再錯失前人的智慧。
拙作《痛史:古典中醫的生命論述》出版已將屆滿十二年,很榮幸有機會即將再版。在淺碟與迷你化訊息氾濫的時代,長文沉浸式的閱讀已成為相對小眾的人類行為,這類較為冷門專業的出版品能持續存在實屬不易。我相信這是出版社支持學術斯文的美意,也得以讓筆者宣揚古典中醫學的熱情再次延續,十分感謝。
林伯欣
甲辰年(2024) 小滿 謹誌於紐約哈德遜河畔